学习策略

♟️ 学习策略 #

在学习过程中,每个人都会积累一些学习策略,无论是为了应对各种各样的考试,还是需要掌握职场技能。对学习策略的认知其实是「关于学习这件事情本身」的认知的一个方面,还有其它一些问题值得思考,比如:

  • 我如何检验我的学习效果
  • 学习策略是否有好坏之分
  • 学习过程中大脑如何运转

如果理解「学习这件事情本身」能帮助我们提升在各个领域的学习效率,这是否是一件很值得投入时间和精力的事?本文将列举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内容来自于以下资料:

它们也许能够在未来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帮助我们更快前进。

检索练习 #

检索练习是在学习后,尝试不借助原始资料,利用少量线索在脑中检索其中的内容。最简单、常用的一种线索就是记忆卡片 (Flashcards),下图是注明的记忆卡片软件 Anki 的使用示例:

flashcard-example-1

上面的句子即为线索,使用者需要做的就是从大脑中检索一个形容「extremely happy」的单词,即图下边的「ecstatic」,具体的使用方案可以通过阅读 Anki 的官方文档详细了解。

检索练习的对立策略是重复阅读,即通过反复阅读原始资料来加深印象,最常见的一种手段就是用各种颜色的记号笔在课本上划重点:

repetition-example

相对于重复阅读,检索练习强调的是完成练习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会强迫大脑付出更大的认知努力,从而增强学习效果。在实践中,你甚至可以尝试自己在脑中完成练习,比如问自己:

  • 这份资料介绍了哪些核心概念?每个概念的含义、背景是什么?概念之间有怎样的关联关系?可以尝试画出脑图吗?
  • 资料的核心观点是什么?达到核心观点的推导路径是怎样的?
  • 作者的叙述结构是怎样的?他为什么选择这样的结构?

也可以借助一些外部练习资料:

  • 原始资料附带的课后思考题
  • 笨学指南每个集合中附带的检索练习题

检索练习的题目通常直接来自于原始资料,它既可以帮助使用者强化所学,又可以协助使用者检验成果

间隔练习 #

学习后间隔一段时间,再通过检索练习回顾所学,就是间隔练习,它强调的是产生遗忘。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在接触新知后,如果没有复习,遗忘的程序就会启动,即所谓「学而不思则罔」。下图展示的是经典的人脑遗忘曲线:

the-forgetting-curve

在没有采取复习行动时,我们所学的大部分内容会在几天内被大脑遗忘,剩余的少部分内容则会在更长的时间范围中逐步消失。如果将间隔时长粗暴地分为三类:

  • 很短:遗忘还未发生,记忆清晰

  • 一般:发生一点遗忘,能记住主要脉络

  • 较长:发生大量遗忘,只记得零碎知识点

不难想到,一个合适的间隔时长既不能太短,以至于没有付出任何认知努力;也不宜太长,以至于付出再多的认知努力也无法得到答案,合适的间隔应该能让大脑在具备完成检索练习能力的同时付出一定的认知努力,从而达到强化学习的目的。

Anything in life worth doing, is worth overdoing. Moderation is for cowards. — Shane Patton

如果某个知识或技能对你来说十分重要,掌握它的唯一方法就是不断接触它、使用它。如果你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过度学习 (overdoing) 它,那最高效的策略就是在间隔合适的时间后强迫自己快速练习一次。「笨学指南」的每个资料集合都支持邮箱订阅,订阅后系统会根据你的检索练习成绩在若干天后提醒你回顾,协助你实施间隔练习策略。

交叉练习 #

总是重复同一项练习是一件比较枯燥的事情。交替地做不同的练习,既可以帮助你减少重复练习的枯燥感;又能够帮助你在无意中实施间隔练习;还能让你在交替的过程中发现不同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它们在你的脑中枝枝交错、叶叶交通。

交叉练习,既可以是同一个领域的不同练习,比如练习羽毛球时,我们可以交替地做高远球、四方球、吊上网、杀上网、勾对角练习。在交替练习中掌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动作的一致性、发力的方式、握拍的手型、出球的时机等等。

交叉练习,也可以是来自不同领域的练习,比如交替练习英文口语和学习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相关原理。在交替练习中发现二者的内在联系,比如自然语言的结构,连读的习惯和技巧,发音在不同上下文中的变化特点等等。

不知道你是否曾注意,当一个问题可以用多种角度解释时,多数人会认为最简单的那个角度最具美感,不论是是因为实践中简单的方案常常能获得较高的收入产出比 (奥卡姆剃刀原则),还是因为人脑倾向于用更低的成本编码相同的信息。在交叉练习中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获得一个更简单的认知角度,可以为我们带来额外的愉悦感。

阐述 #

阐述是用自己的话概括新学的知识,其玄妙之处就在于「自己的话」。

“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 - Shakespeare

为什么一千个人心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不同,经历不同,塑造出来的价值观不同。将此道理投射到学习领域上:每个人熟悉的语言、看过的书、听过的课不同,新吸纳的知识就会与脑中的积累产生不同的「化学反应」,从而产生不同的表达。比如在数学分析中存在一对容易混淆的概念:「convex function」与「concave function」,有的中文教材 (数学、经济学) 将其翻译成凸函数和凹函数,有的则翻译成凹函数和凸函数。那么你认为下图两个函数哪个是凸,哪个是凹?

convex-concave

从汉字的字形角度出发,我会认为左边是凹,右边是凸。但如果恰好你又学过一些光学知识,你肯定遇到过下面这两种透镜:

convex-concave-lens

现在如果还是从字形角度出发,我会认为左边的是凸透镜,右边的是凹透镜。而对于一个使用英语教材的人,学习并区分 「convex function」和「concave function」不是难事,因为在他们的大脑中并不存在「凹凸」这两个字。

绕了一个圈,其实用凹凸来翻译 convex 和 concav 其实就是教材译者对原始知识的阐述,不同的译者可能因为积累的知识不同而用不同的方法阐述。忽略这个具体例子的弄巧成拙,我们可以看出「用自己的话」实际上就是在建立新知识与累积知识的联系,并将这种联系表述出来。这种学习策略的好处在于:

  • 通过迁移学习快速接纳新知
  • 通过建立联系同时强化二者

许多优秀的科普内容生产者擅长和利用的正是阐述,在阐述过程中与越多观众脑中的知识产生「共振」,传播效果越好。

生成 #

生成是用学过的知识完成一项陌生的任务。这里强调的是陌生,陌生让你的大脑无法因为见过它而绕过思考过程;陌生让你不得不尝试多种思路,甚至结合多种知识,多个领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检索练习和交叉联系;陌生也可能帮助你建立更复杂、健壮的思维模型。生成的例子有很多:写一首歌、参加比赛、即兴演讲等等。人类甚至将生成策略运用到了 AI 模型的训练中,著名的围棋 AI AlphaGo 在训练中就使用了与自己以及其它顶级棋手对战的方式不断强化自己。

alpha-go-vs-ke-jie

学习前和学习后都是使用生成策略的好时机。学习前,可以尝试完成待学内容对应的练习,无论完成与否,付出的认知努力都将加固最终的学习效果;学习后,做一些带开放性的练习,其解决思路既可来自于刚学完的知识,也可来自于所有学过的知识。

复盘 #

复盘本是围棋术语,指对局完毕后,复演该盘棋的每步记录并逐步分析优劣得失。稍加引申就得到我们现在所指的复盘,即在完成一个任务后,回顾整个任务过程,是否有细节的遗漏、分析的漏洞、判断的错误和改进的空间。复盘是一个综合的学习过程,会用到前面提到过的各种策略,如:

  • 检索:回顾的过程可能涉及知识点的检索
  • 阐述:复盘的参与者用自己的话描述事实和观点
  • 生成:找到更优的解决方案

成长心态 #

growth-mindset-vs-fixed-mindset

心态 (mindset) 是每个人看待事物的假设、方法、概念等的集合,心理学家在研究成功心理学时发现:在生活和事业中取得成功的群体都具备相似的心态,这种心态被概括为成长心态 (growth mindset),与之相对的是固定心态 (fixed mindset),拥有此类心态的群体更难取得成功。以下是二者的对比:

面对的人、事、物成长心态固定心态
挑战拥抱挑战躲避挑战
困难直面困难、坚持不懈提前放弃
努力努力是必经之路努力无用、天赋决定
批评从批评中学习忽略有益的负面评价
他人的成功学习经验、获取灵感感到威胁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