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明明是福建人,为什么别人以为我是胡建人?

在和不同地区的人聊天时,我们常常会有疑惑:为什么有些人说话时分不清 x 和 y?这里的 x 和 y 可能是拼音中的 f 和 h,l 和 n,l 和 r,z 和 zh,ang 和 an。比如,我明明是福建人,为什么别人以为我是胡建人?在最近刚刚读完的一本书《Fluent Forever》中,有两张图片正好能解释这个问题。

每个人从婴儿时期开始就被动地浸泡在母语环境中。成长的每一天,周围的每个人,甚至他们在电子设备上播放的各种音视频,都会向孩子输入大量的母语声音。有些声音反复出现,有些声音偶尔出现,还有些声音从不出现。比如:出现最多的大概会是孩子的名字,也是孩子最先熟悉的声音;从不出现的可能是另一门语言的声音,比如中国小孩不会听到大舌音。一种声音出现的频次越高,越容易被小孩分辨出来,而越容易被分辨出来的声音,就越容易在之后说话时被发出。

以下就是《Fluent Forever》第三章中的一张图:

R-L-in-American

在美国家庭的语言环境中,会听到许许多多以 r 开头的词语,比如 read、run、row、red 和 raw,以及 l 开头的词语,比如 like、love、life、lack、language 和 learn。这两类词语中的 r 和 l 听起来很不一样。如果我们把美国家庭中日常出现的所有声音按照发音与 r 和 l 的相近程度,排布在上图的坐标中,就会看到一个双峰结构,y 轴对应的值越大,出现的频次越高。因为听得多、用得多,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人就能越清晰地分辨两组发音的区别。

相比之下,在日本家庭中长大的人听到的声音放在同样的坐标图中,就是一个单峰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R-L-in-American-2

在日语中,「り」是很常见的假名之一,它的发音介于 r 和 l 之间,比如日语里的「谢谢」(发音大概是"阿利噶抖"),你可以访问链接,点击喇叭按钮听听看,是否能听出它与 r、l 的区别。如果你的母语环境没有类似的结构,那么从声音中分辨 り、r 和 l 应该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现在回到咱们开篇的问题,是不是豁然开朗了?一些福建人 (我自己就是) 分不清 l 和 r,比如「肉」听起来像「漏」;一些四川人分不清 l 和 n,比如「来」听起来像「乃」。看完这幅图,应该不难画出他们语言环境对应的坐标图。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