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和女儿教会我的道理

没有屏蔽我朋友圈的人估计都知道,我有一只帅气的猫叫郑小钱,一个可爱的女儿叫郑天晴。小钱已经快 5 岁了,天晴刚刚 1 岁 3 个月,她们和我 (爸爸)、我媳妇 (妈妈) 以及我妈妈 (奶奶),4 人 1 猫生活在北京租住的一套小房子里。

都说养猫是养娃的演习,这话颇有道理。二者的确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我们会忍不住给她们买玩具,花时间陪她们玩耍,给她们准备饭菜与零食,管她们拉屎撒尿。最有意思的,也是我和媳妇经常讨论的一点就是「她们跟谁关系最好。」她们不懂任何人情世故,却好像知道所有人情世故。

在小钱心中从亲到疏排序依次是爸爸、妈妈、天晴、奶奶。小钱刚被接到家里,妈妈就出了趟三天的远门参加同学的婚宴。于是小钱来的前三天,都是我陪着玩、抱着睡、帮着铲屎尿、换猫砂。由于小钱没有对妈妈表现出足够的依赖,妈妈偶尔会有些懊恼。平时妈妈忙着做饭做菜,很多照顾小钱的事情就落到了爸爸身上。似乎这对妈妈来说也不是件坏事,不耽误撸猫的同时能少做一些事,但久而久之,小钱跟爸爸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好。天晴很喜欢小钱,经常满屋子追着它,小钱虽然有些嫌弃,但只要下手不太重,小钱也就任由天晴摆布,算是大让小。奶奶则很讨厌小钱,也不承认这个「孙子」,因为小钱经常不知天高地厚地跳到洗菜池子上,睡在奶奶房间的凳子上,还总喜欢喝拖把桶、马桶里的脏水。奶奶唯一需要小钱的就是天晴哭闹的时候,实在别无他法就会拍着天晴、指着小钱说「你看!猫咪在那里!」,以期望能转移她的注意力。

在天晴心中从亲到疏排序则是妈妈、奶奶、爸爸、小钱。天晴虽然只有 1 岁多,但跟妈妈一起的时间已经两年有余,出生后吃母乳足足吃了十个月,每天都是妈妈哄着、陪着睡觉。产假结束后,周一到周五带天晴的重担就落到了奶奶身上,奶奶从早上八点开始一直陪护郑天晴到妈妈晚上七点下班回家。为了天晴的健康成长,每天奶奶都需要带她到公园游玩,亲近自然的同时认识其它小朋友。中午又得着急忙慌地赶在天晴睡着之前喂完午饭,然后哄着睡午觉,清理屎尿更不必说。爸爸在周中的出场机会并不多,下班回家时天晴也已经进入梦乡,一般只是在周末会与妈妈一起换一部分奶奶的班。

其实,小钱和天晴衡量亲疏的标准是一样的,也非常简单,那就是「我们主动陪伴她们的时时长」。时间越长,她们和我们关系就越紧密;时间越短,她们和我们的关系就越疏远。这种亲疏关系与血缘无关,她们不会因为我们有共同的祖先而多偏袒一分;这种亲疏关系也与利益无关,她们不会因为我们给递过好吃的食物、送过花哨的玩具而多倾斜一毫。要与她们建立更深厚的关系,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只能主动付出我们的时间,而时间恰恰是每个人最稀缺且无法通过其它手段攫取、对所有人都公平的一种资源。这种设定很巧妙,在建立亲密关系这件事上,众生平等。

需要额外注意的是,陪伴的行为必须是「主动」的,被动待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处于此列。比如,我和天晴在同一个房间里,但是我总是看着电脑,注意力完全不在她身上,这不是主动陪伴,因此付出的时间也不能计算在内;又如,我和同事在同一排工位上,但除了因为工作关系产生的必要交流之外,没有其它联系,这也不是主动陪伴,这个过程中消耗的时间同样不会拉近双方的距离。

现实中确实有人朋友众多,只要一个电话,就能凑到一起推杯换盏、称兄道弟,但他们之间不一定存在这种亲密的关系。在判断关系亲密与否时,我会问自己:我在制定出游计划的时候,会想到他们吗?我高兴或伤心的时候,会与联系他们吗?我发现有趣事物的时候,会分享给他们吗?我来到他们所在城市的时候,即便时间紧迫仍然会安排一场聚会吗?

在《小王子》里,狐狸曾对小王子说「对我来说,你只是一个小男孩,就像其他成千上万小男孩一样没什么两样,我不需要你,你也不需要我。对你来说,我也只是一只小狐狸,和其他成千上万的狐狸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如果你驯养了我,我们就会彼此需要,对我来说,你就是我世界里独一无二的了,我对你来说,也是你世界里的唯一了。」而驯养的方式,就是小王子每天都能在下午四点钟来到狐狸身边,陪伴它。

只用主动陪伴的时间长短来衡量亲疏,是不是太过简单了一些?确实,人的感知模型很复杂:我们有时会对最近的经历格外在意,有时又会对过往的时光无比怀念;有时会对片刻的点拨记忆犹新,有时又会对长期的温柔熟视无睹;有时会对相似的人倍感亲切,有时又会对互补的人相见恨晚……这些认知习惯常常会从不同的方向影响我们的判断,造成波动。这种波动短期内会很剧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向一个稳定的状态逐渐收敛,就像商品价格始终围绕着它的价值上下起伏。

国庆结束后,奶奶和天晴留在了老家,爸爸和妈妈回到了北京,我们偶尔会视频。天晴虽然不会说话,但一看到爸爸、妈妈总是会露出天真烂漫的笑容。天晴的爷爷还没退休,尚未和天晴建立起感情。每次视频时,天晴只当爷爷是个陌生人。相信借着天晴暂居老家的契机,爷爷在她心中的地位超越小钱指日可待!

写着写着,我好像又活得更明白了一些。


审校:郑仁水、方述发、何希僖